李翠云获第三届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2011-05-08    编辑:

【编者按】  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自治区政府奖,也是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奖,设一、二、三等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我校在第三届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评奖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一等奖2名,二等奖29名,三等奖38名和一个优秀组织奖。这些获奖成果凝聚了我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心血,充分展现了我校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实力的不断提升,对提高我校综合竞争力和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此,新闻网陆续对我校获得第三届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的成果进行介绍,希望我校获奖者再接再厉,努力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同时也希望全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向他们学习,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学术意识,多出成果,多出精品,推动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发展,为构建和谐的内蒙古大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李翠云《美利坚文明的开拓者—约翰•温斯罗普研究》获第三届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
   
    成果简介:

 

    约翰·温思罗普是北美殖民地时期新英格兰著名的政治人物,是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他曾12次出任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总督、3次出任副总督、4次出任参事会的参事,还曾担任新英格兰联盟的首任主席。温思罗普对马萨诸塞和新英格兰的建设贡献良多,但主要的和集中的一点是最早提出并实践了在新大陆建立一座“山巅之城”的理想和纲领,而其伟大思想、理论和历史意义又不限于马萨诸塞、新英格兰,而是及于整个美利坚文明并超出美国的范围,因为它是自《圣经》提出建立“山巅之城”以来世界上唯一将其理想和实践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范例。虽然从殖民地时期开始就有史学家认识到他在美国历史中的地位,但至今美国史学界对温思罗普的研究与其在美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相比很不相称,我国学术界还尚未有研究温思罗普的研究成果付梓出版。本书以温思罗普的全部著述和其它相关原始文献为依据,以《美利坚文明的开拓者——约翰·温思罗普研究》为题对约翰·温思罗普进行全面、深入和细致的研究,旨在填补国内温思罗普研究的空白,弥补国外温思罗普研究的不足。

 

    本论著把温思罗普的人生分为两个时期:英格兰时期的温思罗普和新英格兰时期的温思罗普。早年经历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思想和性格。温思罗普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经历在他世界观形成中留下了印记,在英国早年生涯的磨练、时代打下的烙印、家庭环境的熏陶、婚姻生活、地域环境的影响以及清教文化的浸染为他肩负在北美荒野中开拓和建设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重大使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培养了执政能力。在英格兰时期的温思罗普这一部分中,著者重点追溯了影响温思罗普世界观形成的家世背景、所处时代、婚姻关系、地域文化等因素,探讨了温思罗普被选为马萨诸塞湾殖民公司总裁的原因、殖民地特许状和公司总部转移到殖民地的缘起及其转移的重大意义,阐述了温思罗普在组织“人口大迁徙”中所付出的努力及温思罗普本人移民的原因。

 

    温思罗普在新英格兰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19年是本书研究的重点,论著集中考察了温思罗普在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思想与活动。著者详细研究了温思罗普在移民途中所作的《基督教仁爱的典范》的布道演讲,认为这是他建立新英格兰殖民地的核心思想,实质上是力图将清教理想付诸于未来的殖民地建设。本书认为,温思罗普是当时新英格兰殖民地建设的核心力量,这篇布道演讲是指导殖民地建设的重要纲领性文献。为了更好地展示温思罗普的政治思想、宗教思想和他不凡的执政能力,本书对在新英格兰殖民地建设过程中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给予了充分重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包括罗杰·威廉斯事件、唯信仰论争端、塞缪尔·戈顿事件、“猪案”引发的否决权问题大辩论、1644年政府官员和自由民代表的争端、欣厄姆事件和罗伯特·蔡尔德抗议事件。书中详细叙述和分析了温思罗普在应对和处理这些矛盾和冲突中表现出的思想、理念及才能。著者对温思罗普的研究并未局限于对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活动的研究,还重点研究了温思罗普在发展殖民地经济和教育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在研究温思罗普思想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著者亦对国内外学者讨论的一些重大学术问题进行了探究并得出了新的结论。

 

    出版情况: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作者简介:

 

    李翠云,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教授,富布莱特学者。现为内蒙古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学科带头人,内蒙古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1980年-1984年在内蒙古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读本科,获文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6年-1989年在内蒙古大学历史系欧美近现代史专业读研究生,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3年-2007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美国史专业读博士,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0年7月接受教育部英语专业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2000年-2001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作美国社会文化方向的访问学者;2008年-2009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做富布莱特访问学者。1998年始,担任硕士生导师;同年被遴选为自治区跨世纪青年教师;翌年入选“内蒙古自治区321人才工程”;2009年获美国政府颁发的富布莱特学者荣誉称号。

 

    在从事教学科研的近27年间,曾发表教学和科研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1部、译著3部、教辅材料2部。主持教学和科研项目9项,参与教学和科研项目2项,完成50余万字的成果。曾获各种教学科研奖励20项,其中省部级科研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教学奖1项,其它奖15项。  


 

关闭